中国种植基础网
见谈:这种可以在光秃秃的山中,在莎岽茅之间的宽80公分内任期生长,莎岽茅的宽度也是80公分。
这样到了冬天,割草机把紫云英的重表土全部割掉,把莎岽茅也那样割掉盖在紫云英上面,以后就在紫云英之间中果树。
亩产:公顷产鲜草45~60吨或种子750~1125千克~2200斤
特性:鲜草干物质含量约14%左右,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可达18.6%
种植:喷施氮肥可提高牧草质量
放牧:与苜蓿、三叶草、紫云英、苕子等豆科牧草混播
多年生黑麦草是早熟禾科(Poaceae)黑麦草属(Lolium)植物,约10种。丛生,根系发达,须根主要分布于15厘米表土层中,分蘖众多,单株栽培情况下可达250-300个或更多。秆直立,高80-100厘米。叶狭长,长4-12厘米,宽2-4毫米,深绿色,幼时折叠;叶耳小;叶舌小而钝;叶鞘裂开或封闭,长度与节间相等或稍长,近地面叶鞘红色或紫红色。穗细长,最长可达30厘米;每小穗含小花7-11朵。种子扁平,略小。外稃长4-7毫米,背圆,有脉纹5条,质薄,端钝,无芒或近似无芒;内稃和外稃等长,顶端尖锐,质地透明,脉纹靠边缘,边有细毛。
【生长环境】
喜温凉湿润气候,宜夏季凉爽、冬季不太严寒地区生长。难耐-15℃的低温,10~27℃均能适宜生长。35℃以上易枯萎死亡。不耐荫,能耐湿,不耐旱,夏季高温干旱对生长极为不利,喜肥不耐瘠,适宜在排水良好、湿润肥沃、pH值为6~7的土壤上栽培。[2]
黑麦草喜温凉湿润气候。宜于夏季凉爽、冬季不太寒冷地区生长。10℃左右能较好生长,27℃以下为生长适宜温度,35℃生长不良。光照强、日照短、温度较低对分蘖有利。温度过高则分蘖停止或中途死亡。黑麦草耐寒耐热性均差,不耐阴。在风土适宜条件下可生长2年以上,国内一般仅作越年生牧草利用。
黑麦草在年降水量500-1500毫米地方均可生长,而以1000毫米左右为适宜。较能耐湿,但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过高也不利黑麦草的生长。不耐旱,尤其夏季高热、干旱更为不利。
对土壤要求比较严格,喜肥不耐瘠。略能耐酸,适宜的土壤pH为6-7。
【主要价值】
早期收获的鲜草干物质含量约14%左右,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可达18.6%,木质素少,质地柔嫩,适口性好,消化率高,为畜禽、鱼类优良青饲料。与苜蓿、三叶草、紫云英、苕子等豆科牧草混播对放牧、青饲、青贮、调制干草,提高产量与土壤肥力均有利。鲜草含干物质19.2%,粗蛋白质3.3%,粗脂肪0.6%,粗纤维4.8%,无氮浸出物8.1%,灰分2.4%。
【栽培技术】
春秋均可播种,而以秋播为佳。每公顷播种量11~15千克,行距15~20厘米,覆土深度1~2厘米。施用氮肥,可促进生长,增加有机物质产量和蛋白质含量,减少难以消化的半纤维素含量。秋播次年可刈割3~4次,每公顷产鲜草45~60吨或种子750~1125千克。作青饲利用宜抽穗前或稍晚刈割。作干草用宜初花期刈割。收种用的应于蜡熟期刈割。留茬高度不应低于5厘米,以利再生。
为了使黑麦草形成草坪,经常保持绿色,喷施氮肥十分重要,长江流域一般于梅雨季节施用,用量为3kg/100米2。黑麦草播种量为15-30g/米2,秋播和春播均可,但以秋播最为适宜,因秋播杂草较少,幼苗期养护管理省工。
多年生黑麦草也可采用营养繁殖。通常在扩大繁殖优良品种或种子供应不足情况下采用。一般挖起 l米2草块,约可扩大移栽5一10米2,而且栽植后成活迅速,成苗率很高。
施用氮肥可提高牧草质量。据研究,在每667平方米施氮量 0-22.4千克情况下,每1千克氮素可生产黑麦草干物质24.2-28.6千克,粗蛋白质4千克。多年生黑麦草还可与其他豆科牧草如红三叶、苜蓿、紫云英等混种,可克服豆科牧草单种产量不高、营养不完善、不易调制保藏等缺点。
评论区